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记(初等教育学院 杨玉军)

作者: 时间:2018-11-13 点击数:

我的面前,放着一本厚厚的小说——吴强先生著的《红日》。正像书名一样,它封面上的“红日“二字也是深红色的,透着几分凝重与厚实。这曾经是我年轻时所爱读的小说之一。初读《红日》是在三十多年前的大学校园里,那时,老师讲当代小说史时曾重点地讲授“三红一创”四部长篇小说,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而《红日》又是其中唯一一部战争题材的,这对当时我们年轻人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多少年后,我依然对小说《红日》保留着比较清晰的印象,一来,小说是反映发生在我们山东大地的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二来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战斗英雄杨军,一个家在浙江天目山的帅气的小伙,恰与我的名字十分接近,也让我颇感亲切;三来小说中除了精彩生动的战争场面描写外,还有比较含蓄地表现的几段爱情生活,其中颇有儒雅之气的副军长梁波与优雅漂亮的地方女干部华静的爱情片段,实有别于其他小说中较为传统的革命爱情描写,颇有些好莱坞似的浪漫情怀,虽占篇幅不多,但读来不由人不怦然心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思想观念还相对非常保守的年代,这样的作品是颇能拨动我们年轻人心弦的,所以看过许多年了,还一直有印象。

由读小说《红日》,也因此一直对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孟良崮油然而生向往之情。只是机缘不巧,一直到今年的1027日,我们初教院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校人事处党员同志们联合到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才部分地实现了我的长久以来的夙愿(限于日程的安排,没有亲到孟良崮顶上看一看,在我是一不小的遗憾,只好留待以后弥补了)

在烈士墓园

我参观过许多纪念馆,但孟良崮纪念馆的造型设计还是颇有创意的。据导游介绍,纪念馆的造型是两面红色的三角形战旗,象征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又和后面远处高耸的纪念碑恰组成一个“山”字,象征孟良崮战役发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真是别具匠心啊。

纪念馆的广场前是一尊二人站立塑像,一匹高大雄健的战马前,指挥孟良崮战役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并肩而立,眼望远方。塑像很有气势,但不知何故,从相貌上看与陈、粟二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什么不能塑得更像一点呢?略感一丝遗憾吧。塑像前,看到有一群红领巾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在照合影,从举着的红旗看出是“莒县╳╳小学”的学生,因旗帜未完全舒展开,究竟是哪个小学的,也没看清。不知怎么,每次看到孩子们到这样的场所来参观学习,我的心里总是感到热乎乎的,充满了温暖和欣慰。所以,我们的团队已经走过去了,我还是忍不住站在一旁多看了一会。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北先来到孟良崮战役革命烈士墓区。墓区的中心位置是粟裕将军的墓,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端正地书镌刻着“粟裕将军之墓”,庄重而肃穆。墓中安放的应该是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瞻仰过粟裕将军的骨灰撒放碑。

我们一行人员集合在粟裕将军墓前的小广场上,看到一个一个的参观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安排下,集体向粟将军墓敬献花篮,三鞠躬,然后重温入党誓词。我们看着,也念叨着,不知何时轮到我们。

粟裕将军墓的左右两边,都是烈士墓园。我和徐明忠书记、郭勇书记和吕建文老师等走进了右手边的墓园。静谧肃穆的墓园里种满了挺拔的柏树,没有坟头,柏树间的地面上是一排排黑色大理石做的烈士墓碑。我仔细地端详地面上一排排的烈士墓碑。墓碑正中是醒目的白色五角星,五角星下面是烈士的名字,名字下面的括号注明了出生年月。我看到其中一块碑上写着“郑士荣烈士”,括号中的出生年月是空白的,牺牲时间是1947年5月,那正是孟良崮战役发生的时间。墓碑的上款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排长”,落款写“蒙阴县人民政府 00七年九月重立”。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像郑排长这样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指战员又该会有多少呢?我一边沉吟着,一边和同志们看着一排排的墓碑,有的写了全名,有一块写“崔排长烈士”,更多的墓碑则是直接写“无名烈士墓”。(后来据导游介绍,这座墓园共有2865名烈士长眠,而有姓名的则只有103人。)

走在墓园里,大家都不说话,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战友墓地时的心情是一模一样的,悲痛,巨大的悲痛,也充满了我们的心。而幼年时候背诵过的毛主席的著名语录也涌上我的心头:“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我又想起了连续剧《潜伏》中余则成的恋人左蓝同志英勇牺牲后,余则成压抑着无比的悲伤,含着热泪一边又一边地诵读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的著名句子:“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面对着烈士墓碑,我心潮起伏,我想,诵读毛主席这些充满深情的语录,也许是表达我们此时此刻心情的最好方式吧。余则成是,我们也是。

由于我们预约的时间有些晚,所以工作人员无法给我们安排给粟裕将军墓敬献花篮等活动,无奈我们只好再看了粟裕将军的墓一眼,就离开墓园,去参观纪念馆了。

参观纪念馆战役厅

纪念馆分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等。我们重点看的是战役厅和支前厅。

战役厅以时间先后为序,用照片、图版、文字等,详细展示了孟良崮战役的全部过程,让我们对这次战役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在参观过程中,我基本上脱离了导游和大部队,大多时候是一个人仔细地观看,重要的内容就用手机拍下来。整个孟良崮战役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两军对垒,战云密布”,二三单元为“运筹帷幄,斗智斗勇”、“浴血奋战,沙场狂飙”,第四单元则是“胜利辉煌,影响深远”。每个单元又分若干小节,如第三单元“浴血奋战,沙场狂飙”又分为“穿插奇袭”、“昼夜飞兵”、“顽强阻击”、“英勇攻坚”、“全歼王牌”等五个小节,脉络十分清晰,起的标题也精警有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展览中,一个有关陈毅同志和粟裕同志物品的展柜吸引了住了我的目光。展柜内摆放着陈、粟二人当时使用的一些物品:手枪、茶壶、衣服、印鉴、手表、放大镜等等,更吸引我的是陈毅同志的诗作手稿复制件,内容恰好是反映在沂蒙山与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战的,应该是一首《如梦令》词:“临沂蒙阴新泰,峰回路转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从手稿复印件上看,陈毅将军不愧为我军中有名的儒将,诗词固然豪迈,其书法亦是大气磅礴,堪为上乘之作。在手稿上,陈毅元帅注明“作于孟良崮大捷之前”。从“蒋军进攻必败”的豪迈词句中,我们不是可以预见到不可一世的七十四师的失败下场了吗?孟良崮一役,我英勇的华东野战军一改往常寻歼弱敌、侧翼之敌或孤立之敌的惯例,大胆采取“虎口拔牙”的惊天战法,从敌人战线中央围歼了被称为“天下无敌”的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整编七十四师。“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样的气概,我们智勇兼备的陈毅、粟裕两位统帅做到了,我们英勇无畏的华东野战军指战员们做到了。记得孟良崮战后,毛泽东曾对粟裕说:“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在展馆里,毛主席的另一段文字同样吸引了我:“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而孟良崮一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是打破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占据的关键一战,并开创了在敌人重兵密集进攻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分割围歼其主力的范例,其意义堪称极大!所以无怪乎毛泽东兴奋激动不已,无怪乎蒋介石痛心疾首:“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无怪乎陈毅元帅在孟良崮山顶豪情万丈地吟道:“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处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展馆中陈列的当时发行的《大众日报》、《鲁中大众》等报刊也使我很感兴趣。一张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五月二十六日发行的《鲁中大众》第一版报道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战况,新闻的主标题是“华东解放军总部公布孟良崮胜利战果“:消灭蒋贼两万八千多,副标题则更活泼少有——“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完了蛋,得的枪炮弹药上千上万。”从标题足可以想见人们胜利后的无以复加的快乐心情。

在展馆的橱窗里,我还看到了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大幅照片和文字介绍以及他使用过的望远镜、指北针和私人印章等。从照片看,张灵甫其人还是相当英俊的。展板文字也对张灵甫做了客观公正的介绍,并没有故意丑化其人。联想到大型连续剧《解放》中,陈毅元帅曾不顾乡亲们的反对,安排六纵的皮定均副司令员以军人的礼仪厚葬了张灵甫,光买棺材就花了四百块大洋。这一方面表现了胜利者的人道和宽容,也是看在了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是对民族做过贡献的。这不免又令人感慨不已。

 

 

参观纪念馆支前厅

 

记得陈毅同志曾深情地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粟裕同志也在《粟裕回忆录》中写道:“临沂地区的人民给部队以热烈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照顾,使全体指战员感到无比的温暖。临沂地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用小麦、玉米、高粱做的煎饼送给部队。……”

在纪念馆支前厅里,我们观看,我们聆听,我们感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向我们展示着沂蒙老区人民的无私与伟大……

这是一张似乎还弥漫着战火硝烟的照片,也是一张十分难得的来自孟良崮战场的珍贵照片——“敌人就在那里!”。照片上一位满脸皱纹、头发蓬松的沂蒙老大娘,正用黝黑的右手食指指向前方,一位解放军干部模样的人手拿地图,眼睛顺着老大娘手指的方向全神贯注地看着。据介绍,这张照片正是拍摄于孟良崮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这位解放军干部叫施夫俊,是炮兵连长。他接到上级命令,立即摧毁设在刘家河疃村的敌83师第1团指挥所。可由于刘家河疃实在太小了,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在心急如焚的时刻,一位老大娘来到他面前,指着前方不远处一个小山村说:“敌人就在那里!”施连长立即指挥战士开炮,几发炮弹打去,敌人的指挥所当即被摧毁,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了一大功。当时的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用手中的相机把这一幕变成了永恒。衷心感谢这位了不起的摄影师,给我们留下之这么不可多得的战场一瞬。遗憾的是,战斗胜利后,这位可敬的老大娘却不知去向,也不知其姓甚名谁,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也许老大娘的亲人中有的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也许她的儿子或孙子当时正在解放军队伍里奋勇杀敌,总之,从老大娘坚定的神情和动作中,我们读出的是沂蒙群众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子弟兵满腔的热爱啊!

这是一张在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拍摄的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照片:依然健在的五位衣着朴素的老大娘围坐在碾盘前,笑得是那么亲切和慈爱……

据资料介绍,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为解放军烙煎饼7.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谁又能说七十四师的覆灭,没有她们的功劳呢?这些可敬可爱的沂蒙女性,以柔弱的身躯参与到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也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永远葆有的敬意。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多么可敬可爱的人民!古语道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之所以历磨难而不衰,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正是两个字——人民!于是,陈毅元帅的诗句又涌上心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在最后一个展室的墙壁上,我看到了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的激情洋溢的诗篇《伟哉,孟良崮》和《又到激情燃烧时》,诗篇充满了一位老战士对孟良崮、对沂蒙人民的一片深情。像《伟哉,孟良崮》中的句子:“如烟似梦,如烟似梦,我眼前又展开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孟良崮啊,今日观你面容……”

也许将来有一天再来孟良崮,我定会像老将军一样,登上这英雄的孟良崮,真正地体验“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

 

  在“沂蒙情”雕塑园

 

在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的最后一站是参观新建成不久的“沂蒙情”雕塑园。

雕塑园坐落在孟良崮纪念馆东面的一条S形的人造小“峡谷”内,人行通道的两边是陡立的赭黄色的人造山崖,在山崖的断面上,是一组组黑色的人物铜雕。带有大自然苍凉之气的赭黄色山崖背景与厚重沉郁的黑色人物群雕十分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不由得赞叹创作者的不凡构思了。

整个雕塑园由三十多组人物群雕组成,依次分为三个主题:“党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情深”、“军民团结胜利”,真实地再现了沂蒙老区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演绎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场景,也生动地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而且在我看来,沂蒙情雕塑园不仅立意高,主题好,在艺术水准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刚开始和大家一起看雕塑,看着看着,发现只有我和郭勇书记两个人了。我俩也不着急,顺着“峡谷”,一组一组地边看边聊边研究,郭书记还对着雕塑用手机拍了许多照片。欣赏美景也罢,欣赏艺术也罢,确是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的,走马观花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一组雕塑引起了我俩的浓厚兴趣:六七个沂蒙农民正围在一座石磨前,石磨上放着一方方的匣子,匣子上写有“票箱”两字,几个青壮年农民正手举选票进行票选。一个俯低身子正在严肃地投票,另一个高举选票,在做准备状,边上一个还在低头认真端详着手中的选票,似乎在做最后的斟酌。一位长须老者手持长竿旱烟袋站在后面,带着微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这还不算,磨盘的左边稍远处,一位背略驼的老大娘也在默默地看着她所不熟悉的这一幕场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男孩也趴在磨盘边在专注地看,他刚刚比磨盘高出一头,那昂起的头和手扒磨盘边的动作生动极了,可爱极了。老人和孩子的出现,使雕塑一下子生动鲜活了起来。可是还有更妙的,创作者还设计了两头小猪,跟着老大娘的后面。我对郭书记说,这两头小猪不是非有不可的,但有了这两头小猪,整个雕塑的生活气息立马就浓郁了许多,真是很好的构思。郭书记也点头称是,我俩在这组雕塑前欣赏了半天,啧啧称叹不已。

让我惊喜和再次震撼的是,我又在“峡谷”的上方看到了照片“敌人就在那里”的那一幕情景。老大娘手指敌人方向的坚毅动作被我们的雕塑家生动地再现出来,我忍不住感叹。不知怎的,我对这位衣衫褴褛、面容黝黑的无名老大娘格外有亲切感。也许正因为不知姓甚名谁吧,每想起来心中总是更有一种别样的感动,总有泪水要涌出的感觉。或许她很像我生命中的某位亲人?我也说不清。老人家想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了,愿她的灵魂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息吧。

 

参观学习结束了,我们一行人集合在陈毅、粟裕的塑像前合影,合影之后,我注意到了广场左侧醒目的标语牌,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联想起我现在正参与我们初教院年富力强的邵珠春老师主持的关于沂蒙精神的课题研究,也许,这次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之行会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更新更深刻的启迪吧。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孟良崮啊,今日观你面容……”,我不禁又想起了迟浩田将军的动人诗句……

 

2018年11月4日记

copyright ©2013 中共枣庄学院党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632-3786717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邮编:277160 E_MAIL:zzb@uzz.edu.cn 鲁ICP备0504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