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淮安行(下)-初等教育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  杨玉军

作者: 时间:2018-07-10 点击数:

  “一品梅”前的沉思——参观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参观过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后,我们参观学习的重点就都与周恩来同志有关了。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淮安城内一条宽阔整洁的大道上行进,路旁的路牌吸引住了我——“翔宇大道”,我问身边几位年轻的党员同志:“知道为什么叫‘翔宇大道’吗?”几位同志想了想,竟未答上来。我笑着说:“因为周总理的字叫‘翔宇’啊!”

透过车窗观察,我发现淮安城内用‘翔宇’来命名的还真不少——“翔宇宾馆”、“翔宇中学”、“翔宇花园”……,这足见周恩来同志在淮安人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了。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位于淮安市清河区漕运西路,是恩来同志童年读书、生活的旧居。旧居坐北朝南,前临清澈的大运河。周恩来六岁时随父母及两个弟弟,全家由驸马巷迁居此处,共在此度过了五年的童年时光。

读书处大门有“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几个大字,是由前国家领导人李鹏同志书写的。作为烈士的孤儿,李鹏同志在幼年时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由他来题写匾额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正门西面的墙壁上,有一面汉白玉的浮雕,浮雕上,周恩来总理双臂抱在胸前,面带微笑地看着大家,是那么和蔼可亲。浮雕的背景是用他生前喜爱的梅花作衬托的,也是恰到好处。浮雕上方还有总理的传世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正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几个大字相呼应。在浮雕前,我和王剑院长互相给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读书处共有十多间房屋,青砖灰瓦,均是旧式木格门窗,显得古色古香。院内还有假山、水池、亭榭,并有私塾馆。据导游介绍,该所宅院之得来颇有传奇色彩,是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和其十八舅合买彩票中了一等奖,遂用此钱租赁此清末一举人的老宅。这也算一段佳话,使得我们参观的同志们也不免啧啧称奇。

旧居的东厢房是童年周恩来的读书处,窗口放一书桌,是教书先生的座位,据说先生姓张。右首斜对面一张矮矮的小方桌,即周恩来当时认字读书处。书房的正中靠墙长条案上放有香炉、灶台,供奉着“至圣先师”的孔子的牌位。这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鲁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子:“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看来恩来同志家这间小小的书房布置得还是蛮规范的。 

在总理童年读书处,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那株著名的经常在香烟盒上见到的“一品梅”了。这是一株腊梅,粗壮繁茂,她苍老遒劲的枝条几乎伸展到了大半个小院儿。这株珍贵的腊梅是周恩来童年时亲手所植的,屈指算来,已有百年之久了。淮安人给了这株腊梅一个美好的名字——“一品梅”,寓意周恩来同志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真是恰如其分啊。著名书法家谢冰岩曾撰诗一首:“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著名散文家梁衡曾有《周总理手植一品梅》赋,其结尾有“人去梅开,总理归来。叶落归根,香飘江淮。民族之魂,国之一脉。大无大有,周公恩来。”都写得情真句切,读来感人至深。

小院里,我们初教院和心科院的同志们静静地围站在腊梅的周围,聆听着女讲解员充满深情的讲解。大家睹树而思人,都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说起来,我是第二次站在这株著名的“一品梅”前了,但内心依然充满了激动和感慨。仰后皇嘉树,怀千古伟人,想我们敬爱的总理,功高天下,官居一品,却党而不私,官而不显,生而无后,死不留灰,万千遗爱化作这一品古梅长留人间,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啊?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我们敬爱的周公,庶几完人乎?

 

        在驸马巷周恩来故居

地接导游正在车上给大家介绍马上要去的下一个教学点——周恩来故居。导游是位个子不高但挺热情的三十多岁的女同志,她介绍说周总理的生母姓万,自己也姓万,言语中颇有些自豪之意。

周恩来故居即周恩来出生地,在淮安城内驸马巷,离著名的镇淮楼不远。万导介绍说驸马巷是因明惠帝即建文皇帝朱允炆为驸马黄琛所建造的驸马祠而得名。此处过去为河下古镇,历史上名人辈出,创作名著《西游记》的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就诞生于此。据说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进士之乡”之美誉,堪称真正的“人杰地灵”。

故居的大门朝南,门楣匾额红底金字“周恩来故居”十分醒目,字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更显不凡。

我们大家在万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和母亲万氏的住房、周恩来诞生的房间、周恩来幼时读书的房间、周恩来乳母江氏的住房、周恩来四叔周贻淦夫妇的住房等。许是因为和总理的生母一个姓吧,万导的讲解充满了感情。

在旧居参观学习中,周恩来生命中几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女性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

第一位是生母万氏,为大家闺秀,其为人处事精明干练,善于排解家族矛盾,这给幼小的周恩来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和熏陶;第二位是嗣母陈氏,因周恩来八个月大时,四叔父周贻淦病重,为冲喜消灾,遂把小恩来过继给叔父,但叔父很快去世,嗣母陈氏之后精心照顾小恩来。陈氏知书达理,会诗文书画,周恩来五岁时,就跟随陈氏认字、习书法、背诵古诗词,这很好地培养了周恩来的文艺修养和人文情怀。但不幸的是,在周恩来九岁那年,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相继因病去世。

另一位给周恩来以很大影响的是其乳母江氏。江氏是位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常带小恩来在后院的空地上种菜种瓜,栽花栽树,上文提到的“一品梅”正是蒋氏和小恩来一起栽种的。我们的周总理是那样地热爱人民大众,应该说与这段和乳母蒋氏的相处生活是有关系的。

看着听着,我深有感慨,我对身边的徐萍老师说,总理和一般人不同,先后有三位母亲养育过他。这时,一旁的杜娟老师说,不是三位,应该是四位。是的,杜娟老师的话是对的。除以上三位母亲外,周总理还有一位同样有养育之恩的母亲——八婶母杨氏。周恩来九岁那年连丧生母和嗣母,父亲又在外地谋生,他和两个弟弟恩溥和恩寿就随八婶母杨氏生活。杨氏勤劳善良,带着自己的儿子和恩来三兄弟共六个人,靠典当衣物度日,后把房屋抵押出去,才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所以,周恩来对八婶母一直心怀感激,当作母亲一样看待,解放后还专门把八婶母接到北京住过一段时间。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代贤母教子的故事就有很多,如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等等,不胜枚举。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说得好:“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而幼小的周恩来则先后有四位优秀的母亲培养过幼小的他。可以说,我们的总理幼年是不幸的,可又是幸运的。

在驸马巷故居,还辟有“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和“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用摄影、图片形式反映了周恩来与家乡淮安的血肉联系,桑梓情深。

敬爱的周总理自12岁离开家乡淮安后,从此天涯孤旅,先去东北,后到天津,接着赴日、赴法留学,然后就是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到解放后定居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一直都没有再回生他养他的淮安古城。这也颇令人感慨和疑猜,是总理不愿意回家乡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在“周恩来与家乡图片展”中找到了答案。这个展室是我和王剑院长一起看的,我俩看得较仔细,一边看,一边交流,一边用手机把重要的图片拍下来。一则资料这样写道:

据卫士回忆,周恩来座机起飞前,机组人员事先会把《飞行日志》送呈周恩来。在看到要途径淮安上空时,周恩来感慨地说:“这次经过我的老家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看家乡就好了。”短短的话语流露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958年,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我何尝不想回家乡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有一回梦见自己在文渠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真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的朋友,爬爬鼓楼(镇淮楼),放放风筝……”

另一则材料写道:

1961年,周恩来打算以家乡淮安为试点进行农村调查,他在工作会议上说:“我五十年不回老家了,我回到家乡,可以发现一些情况,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工作太忙,还是没有能够回来成。

敬爱的总理虽心系家乡淮安,但却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利为家乡争取过什么额外利益,这也并非常人所能做到的。一则材料这样说:

1958年7月,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委托,去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当王汝祥谈到希望给予“照顾”时,周恩来明确表示不行,并委托他带回一封给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等人的信,信中说:“王汝祥这次来,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我当然不能那么做。”同时,在信中周恩来又指出,淮安要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这样,原料、资金、市场都易于解决,就更利于发展。可以集中力量先将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及其他。王汝祥回到淮安,没有带回一根钢材,却带回了比钢材更宝贵的财富——周恩来伟大的无私精神和对淮安发展思路的指导。

周恩来对家乡是这样坚持党的原则,对自己的亲属家人更是如此。解放后,他的三弟周恩寿在冶金部门工作,因患严重的胃溃疡,经常请病假。周恩来认为不能拿着全额工资不正常上班,在做通恩寿夫妇的思想工作后,让恩寿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为解决恩寿一家数口的生活困难,周恩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元贴补恩寿一家,后来又增加到120元,一直到他的六个侄子、侄女都工作为止。

下面两则材料更为感人:

无私的周恩来还定下了对待家乡故居的“三不原则”:“不要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修。”

 

考虑到国家耕地少,1965年初,周恩来交给回家探亲的侄儿周尔萃一项“特殊任务”:把祖坟平掉,棺木就地深埋,上面不影响拖拉机耕作,土地交给集体。回到淮安后,周尔萃和当地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周恩来对此非常满意,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支付平坟劳动力的工资和和补偿被踏倒的青苗费。

呜呼!伟大哉周公!无私哉周公!求完人于这个世界,其维周公乎?

因看得过于投入,竟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我俩离开时,同志们应该都在大巴车上等着了。我走出展室,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带箭头的指示牌——“邓颖超纪念园”,这应该是新开辟的,记得前年来时还没有。我加快脚步走了过去,匆匆浏览了一番,在“邓颖超生平事迹陈列室”的墙壁上,一篇邓颖超同志的抒情散文节选《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浏览了一遍,恕我孤陋寡闻,这篇文章过去真没有看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这时展室的播音器开始播放这篇散文,是一女播音员朗诵的,声音很动情,很深沉。我入神地听着:“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刚听完这第一段,徐书记催促我上车的电话就打来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展室。当然是迟到了一会儿,内心也颇为歉疚,但又想,同志们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后,也一定会谅解我的吧?后来韩笑书记专门下载了这篇散文的录音,发到了我们的微信群里,也算弥补了我一点遗憾吧,我也才知道朗诵者名叫张岚。

 

在纪念馆前宣读誓词

 

7月1号上午,我们一行人去周恩来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

纪念馆位于风景如画的桃花垠景区,整个馆区由纪念馆主馆、附馆和仿中南海西花厅形状建造的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组成。主馆的正门在南侧,是按照淮安本地民居的独特风格设计的,门框与前面的拱门正好构成一个“周”字的图案。门楣上“周恩来纪念馆”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因是7月1号党的生日,又恰逢星期天,所以来参观的人特别多。我们看到了一队队统一着装、充满朝气的小学生、中学生。我上前问了一下,有来自江苏扬州的,有江苏射洪的。其中一支小学生的队伍格外庞大,足有七八十人之多,他们打着的长长的鲜红横幅很醒目,上写着“双沟小学毕业班暨优秀学生‘红色情’游学活动”。他们站在纪念馆西门的台阶上照合影,一下子把六七级宽宽的台阶都站满了,满眼都是稚气可爱的孩子,那场面也蛮有意思的。孩子们挡住了我们去纪念馆的台阶,不过我们也都不着急,大家都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看孩子们照相,还给他们鼓掌点赞。一时间,气氛还颇为热烈。

纪念馆主馆有三层,一楼是陈列大厅,用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集中展现周恩来伟大光辉的一生。二楼有周恩来塑像。三楼是开放式的四面观景平台。我们来到二楼大厅,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周恩来坐姿塑像,连基座共高47米。在碧绿的盆花和人们敬献的鲜花围绕中,我们敬爱的总理左手抚膝,右手握卷,亲切自然地端坐,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思索着祖国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大厅四周的墙壁都是纯白色的,这应该是象征着总理清白无瑕、朴实无华的一生吧。

随着馆区一直播放的深沉悠扬的《你是这样的人》小提琴音乐,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馆,又在万导的推荐下,来到附馆进行参观。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总理的遗物,一份份总理的亲笔书信,那件穿了二十多年的中山装、那个送给身边卫士孩子的小足球,那枚一直佩戴胸前的“为人民服务”的纪念徽章……,眼前的一切一切,都在向我们无言地诉说着主人可歌可泣的一生……

本来计划在二楼大厅总理塑像前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由于大厅里参观学习的人太多,就移到了纪念馆南面广场上周恩来铜像前来进行。这个地方地势开阔,很适合进行集体宣誓。不断有团队来进行宣誓和合影。一个解放军整齐的方队正在进行宣誓,从战士们两种不同的服装看,他们来自两个兵种。我走近去看,穿浅绿色短袖军装的战士,臂章上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字样,穿深蓝色短袖军装的,臂章上则有“中国陆军航空兵”字样。他们队形整齐,声音洪亮,很有气势,一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我们的宣誓开始了,全体人员庄严肃立,手举右拳,面对鲜艳的党旗,向着敬爱的总理,由我领誓,做出了最庄严的承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刹那间,一股热流,一种无比庄严、无比神圣的情感涌上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我感到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是何等的光荣与自豪!

像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那样,像牺牲在我们前面的无数革命先烈那样,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所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大任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唯有砥砺前行,奋勇进取,方能不辜负人民和时代之重托,方能不愧对共产党员之神圣称号。

这,应该是我们初教院和心科院的党员同志们两天淮安之行的最大收获吧。

201876日记

 

copyright ©2013 中共枣庄学院党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632-3786717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邮编:277160 E_MAIL:zzb@uzz.edu.cn 鲁ICP备05047007号